躺平式干部,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、不实干不担当、对工作被动应付的干部。在2023年的春晚小品《坑》中,沈腾非常形象刻画了一位“不担当不作为、不肯干也不敢干、卷起袖子在一边看”的“躺平式干部”。“躺平式干部”干部的危害是巨大的,往小了说会影响政府的各项工作运转,使各项政策不能有效实施,往大了说会影响政府的形象,进而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威望,最终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。我们常常说让“躺平式干部”躺不下去,让“躺平式干部”真正站起来,但是如何让“躺平式干部”站起来呢,我认为要从认真分析出现“躺平式干部”的原因中找到解决办法。
基层工作繁杂且重,“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”,上级的各种政策的落实最终都要靠基层来实施。长时间的工作压力,很容易让基层干部产生疲倦厌烦心理,进而产生“躺平式”思想,比如反正活是干不完的,还不如歇歇之类的思想。出现“躺平式干部”的原因,一是理想信念不够,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到位;二是奖励机制不健全,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;三是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,部分干部工作不积极,存在躺平现象,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。针对上述原因,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,让“躺平式干部”真正站起来。
强化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,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,提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。基层工作繁忙,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,如完善学习制度,组织机关干部开展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,并不定期开展机关干部交流学习心得;又比如由主要领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课,不断提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,从思想层面上让干部站起来,做到“不想躺”。
健全奖励机制,提高干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。机关单位可以探索建立更健全合理的奖励机制,比如建立为民办事的积分制度,通过积极为民办事的数量和效率,对干部进行量化测评,并定时公示,对排名靠前的干部适时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,并将该项积分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考量之一。通过健全的奖励机制,不断提高干部为民办事的积极性,让干部做到“不愿躺”。
完善监督考核制度,加强对“躺平式干部”或存在“躺平式”思想的干部的监督考核。通过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,定时开展监督考核,对“躺平式干部”定期首先由相关领导开展提醒,若仍不能改正,由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采取谈话,直至给予一定的处罚。通过强有力的监督考核,让干部“不能躺”。